文化引领 创意赋能

助力打造哈尔滨创意设计产业新引擎

市政协十四届三次常委会会议

围绕“促进创意设计产业发展,助力我市打造‘创意设计之都’”协商建言

建言献策

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了把我市打造成“创意设计之都”的宏伟战略目标,大力发展创意设计产业,打造“换道超车”新引擎,对于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等具有重大意义。日前,市政协就促进创意设计产业发展,助力打造哈尔滨“创意设计之都”进行专题调研。其间,市政协组织部分委员、党派团体、有关专家和区县政协组成调研组,实地踏查我市创意设计院校、创新设计中心和创意生态产业园,召开专题座谈会、研讨会,到珠海、佛山等城市学习考察,收集、分析、借鉴其具体做法,撰写《文化引领 创意赋能 奋力打造哈尔滨创意设计产业新引擎》调研报告。

一、申请“创意设计之都”称号,唱响城市品牌

(一)全力申请“创意设计之都”称号

以我市国内独到的冰雪文化创意+冰雪旅游+装备制造为产业重点,冰雪文化创新创意先行,向冰雪各产业领域渗透扩展。充分学习借鉴京、沪、深、汉等城市申都成功经验,力争申都成功,使我市成为国内唯一的“双都”称号城市。

(二)大力唱响哈尔滨“创意设计之都”城市品牌

征集、提出并唱响诸如“创意哈尔滨”、“冰雪·音乐·夏都”类的城市创意或文化品牌,在国内外广泛宣传哈尔滨“创意设计之都”的城市新名片,扩大我市大力发展创意设计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努力打造企业创意设计产品品牌

选择推出三五个叫得响的文化创意产品品牌和著名企业品牌。支持基于地域文化的创意设计。对于获得国家、省级、市级名牌创意设计产品给予鼓励支持。

二、打造特色创意设计产业

(一)可考虑先期在我市独具特色和有一定基础、代表未来产业方向的领域,比如冰雪旅游、古典音乐演艺、特色美食、龙江书画和特色工艺美术、少数民族文化、渔猎文化旅游、模特广告业、直播短视频制作、动漫制作(加强与日韩等国的合作)、软件服务外包、机器人制造、小卫星设计制造、东北及欧陆风情影视基地、种业等领域选择一些产业突破口,建立以创意设计产业核心为主线,创意设计支持产业、配套产业和衍生产业为辅线的产业系统,并分别针对主辅产业,对应创意形成、生产、传播、流通、消费等产业链各环节形成匹配的政策支持系统。

(二)建设数字中心和数字平台,推动我省我市成为国家东数西算、南数北算的中心之一。推动AI技术生成相关产品,使智能应用领域向基层、城市管理和社区管理延伸。

(三)恢复极具城市历史文化意义、凝结市民情怀和记忆的地标建筑,开办民俗或文化创意设计博物馆、展览馆;按修旧如旧方式修葺哈尔滨、和平或亚细亚电影院等欧式老旧建筑,开办电影影像博物馆。鼓励开办创意时尚潮流、创意特色美食、特色商品和服务小店、文艺美术沙龙店,实行厂店联合带动品牌建设的生产和销售模式。

(四)鼓励部分高校设立和恢复设立服装设计专业,利用我市四季分明、服装服饰品种覆盖全、市民身材形象好的优势,以冬装、户外装和夏装为突破口,引导市民着装向样式新潮、时尚和色彩丰富方向发展,在国内外树立我市鲜明的“行走的服装展览馆”的城市品牌和亮丽风景线,以此带动我市服装设计产业大发展。

三、分类制定产业规划和产业政策

(一)建立分类统计与分析评价体系

借鉴国内外创意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和分析框架,建立我市的分类统计和分析评价体系,以全面评估我市创意经济的结构、人才阶层分布、发展水平、存在问题等因素,以便有针对性地制定补短板政策。

(二)制定创意设计产业项目投资指导目录、创意设计企业认定制度与标准

支持创意设计类企业进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要将外观设计、实用新型、版权、创作权、著作权等数量、层次等作为企业高新技术的主要认定标准。

(三)建立综合政策支持体系

1.制定基于不同产业类别的风险投资援助、项目孵化、技术发展、投资刺激、数字版权保护、(首台套)研发税赋退免、快速销账、租金优惠,以及其他差异性财政、税收、进出口、融资等方面的支持政策组合。

2.建立面向创意策划、研发设计、生产制作、展示推广、销售交易等产业链各环节的政策支持与公共服务体系。包括:

——金融扶持:对创意设计企业贷款实施优惠利率,考虑创设“哈尔滨创意设计产业发展银行”。

——税收优惠:对于创意设计类企业,在按国家相关规定享受加计扣除政策基础上,再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

——土地厂房支持:鼓励企业等利用闲置工业厂房、仓储用房、校园建筑、商务楼宇等存量房产创建创意设计产业企业(园区)。

——参展参赛参评支持:实施创意设计业政府奖励,探索建立相应的荣勋授予与奖励体系。设立市创意设计大奖,每两年举办一届。对参加国家、我省大赛的获奖者,根据其获奖等级和贡献大小,对应授予不同级别的荣誉(功勋)称号,并兑现相应的奖励政策。

(四)积极组织和打造产业发展联盟

聚集发展和产业联盟方式是创意设计产业发展的特点。政府应当加强引导,集合各方的资源按产学研、前后关联产业、上下游产业链企业间建立产业发展联盟。

(五)完善科研成果及软件交易制度

建立完善规范的科研成果交易转让制度,以法律法规形式确定各相关方的权益归属,使发明人、发明单位和城市政府均能获益。对应用软件专利单位和发明人,建立有针对性的防止盗版侵权司法保障追责机制。

四、建设开放共享的公共技术与服务支撑平台

(一)重点打造专业化公共平台

针对工业设计、软件开发、动漫影视制作等产业,以聚集区、孵化器为依托,以政府投入、产学研共建、政府资金与民营资本合作共建共享、企业自建等多种方式建设公共服务平台、产业园平台和公共技术与支撑体系,包括建模数据库,软件构件库、软件工具库、开源代码库、测试平台、实验平台、结果保障平台、综合服务平台等统一共享平台等,实现创意与技术手段简便对接,由创意到产品的快速生成,同时拓展创意落地的社会参与度,扩大创意产业的分布规模。

(二)广泛建立面向公众参与的公共制作平台

由政府主导,动员社会投资者结合闲置老旧房屋改造,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提供必要技术设备、数据库、开发制作软件,建立实体和网络创意设计公共开发制作间、制作一条街,供广大爱好者就短视频、流行音乐、AI技术应用延伸等领域进行独立开发和制作。其成品的收购、推介、落地转化由专门的中介服务机构进行市场化营销。

五、建立健全社会化组织、市场化推进机制和路径

(一)完善产业规划的组织实施和协调机制

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化牵引的产业推动机制。整合现有相关产业协会、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资源,组建统一的市创意设计产业发展协会和各专项行业协会,形成市场化发展、社会化推进的工作机制。

(二)完善中介服务体系

引导建立半官方或民营的创意设计产业研究院、技术服务公司等产业龙头牵引单位和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服务、知识产权保障服务、人才人力资源服务、设计或项目发展咨询服务等以轻资产为特征的公司或中介机构。建立专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善于多重利用创意和延伸产品的专门营销公司。

(三)建立投资运营机构

重点建设针对产业生成的运作类的生产组织和投资运营机构,发挥其善于挖掘、聚合资源的优势,投资资本需求较大的重点企业。

(四)打造外部支撑环境

学习借鉴上海市“五好五不缺”(好项目不缺土地,好产业不缺空间,好应用不缺场景,好创意不缺人才,好团队不缺资源)标准,以及5G+、互联网+、北斗+、人工智能+、区块链+的要求,为创意设计企业发展打造外部支撑环境。

(五)提供优良基础环境

借鉴外地做法,实施理想家园计划。建设高水平的宜居墅区和国际学校,为吸引外地创意设计人才来我市发展提供安居、子女教育支持。

(六)实施定向定点招商战略

1.实行定向定点产业招商。对于我市基础薄弱但又需发展的创意设计产业,比如工业软件设计、高端文化产业等,应瞄准国内排头企业实施定点招商合作。鼓励著名工业软件设计公司和个人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和工作室,我市出让优质市场资源供其开发。

2.实行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定向定点招引合作。行业协会、商会、同业公会和中介机构是现代产业生成、运营与产学研顺畅衔接必不可少的要素条件和环节。应加强对先进地区行业中介组织招引合作,将其龙头行业中介组织、重点牵头人等作为我市招商和人才引进的主要对象,尽快补齐我市产业发展的要素缺失环节。

六、建立创意设计产业园区、聚集区和街区

释放我市土地资源相对富集、老旧闲置厂房和传统服务业弃用房较多的优势和特点,辟建专门的创意设计产业园、产业聚集区和产业街区,形成分层覆盖、各有侧重的产业布局。

(一)建立面向高端设计、先进制造和核心规模创意设计产业园区

1.新辟建或在已有的新区、工业园区内设立创意设计产业板块,打造共用孵化器,建立共性技术分享平台和统一的服务体系,以最大限度聚合文化资源要素、人力资源要素、资本资源要素和基础设施要素。培育和外引一批成熟的龙头创意设计企业。

2.依托大学大所,创建以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的自主发展大学园区和创新创业的生态圈,从事诸如建筑设计、工业设计、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工业软件开发等行业。

(二)建立面向中端应用设计、文创旅游、大众消费品设计的产业聚集区

以老旧工业厂房区为重点,规划建设以时尚创意、文化体验、应用服务软件开发、应用产品设计等为产业重点的聚集区。

(三)建立面向创客经济和传统服务业创意化个性化升级为重点的产业街区

1.利用老旧欧式建筑的分批次修旧如旧改造,创立各类文化创意设计工作园、工作区和工作室,发掘地域文化产品、发展创客经济。

2.结合老旧欧式建筑的功能化改造,建设创客街、创意商业街、创意美食街和创意服装设计街等。用创意+、互联网+、人工智能+、数字设计+等新技术手段,对传统服务业进行创意化改造升级,实现创意赋能,开创前店后厂式、立等可取式的小批量、多批次、个性化私人订制服务。

七、将我市打造成“创意设计大赛城”

(一)创办各级各类创意设计大赛

把举办各级各类创意设计系列赛事活动作为我市发展创意设计产业的突破口和主要抓手,作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来抓。创办举办我市“冰城创意设计大奖赛”“冰雪文化创意大赛”“工业设计大赛”“农业创意大赛”“老工业基地创新发展设计活动周”“国际服装节”“影视、短视频、音乐设计制作大奖赛”“模特大赛”等节庆赛事活动,力争使从国际级到区街社区各级各类的赛事活动接续不断、永不落幕。对外埠参赛人员提供全额交通、食宿费用或给予部分补助。对愿意将市级以上赛事获奖作品或品牌产品拿出拍卖、实现就地转化的外埠获奖人员,可授予我市荣誉市民称号。

通过不间断举办赛事活动,催生各类赛事运营、中介和服务组织发展,形成赛事活动一条龙的配套产业链。

探索建立对各类赛事获奖者和获奖作品的奖励机制和与生产企业的对接机制,建立创意设计产品展示展销中心和市场化营销中介公司,加速创意作品的落地转化。

(二)举办高端产业发展论坛

鼓励各类社会组织举办、承办各级别、各创意设计产业门类的产业论坛,在一年一度的亚布力论坛开办龙江创意设计板块。

(三)创办承办国际性和全国性创意设计成果推介会

创办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创意设计成果或专利项目推介会,或在中俄博览会增设相应板块,套开推介会,开展系列推介活动,吸引国内外更多风投基金进入。

八、建立扶助创意设计产业发展“资金池”“资产池”

(一)拓宽融资渠道,建立“资金池”

鼓励社会资金、金融机构投入创意设计业。整合政府各类开支盈余部分、市场各类发展基金、风投基金、民间资金力争建立百亿级“资金池”。

(二)挖潜各类沉淀资产,建立“资产池”

研究创意设计产业特有的资本构成、资本生成和资本运营特点,深入挖掘各种沉淀、闲置的社会固定资产,在创意设计产业特殊运营方式加持下加以盘活,建立“资产池”。

(三)创建多重组合投资机制

建立融政府、大企业、行会、民间资本、各类民间基金于一炉的投资组合机制。鼓励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对创意设计企业开展知识产权质押业务。

(四)创新众筹模式

活络城市民间投资氛围和民间资本市场,研究互联网时代国内外涌现的各种新兴的众筹模式和模式组合,针对创意设计产业的创意产生、成果形成、成果运营、转化落地、成果使用延伸链条环节,分别确立价值预期或期权,鼓励采取分部对应式的众筹投资。

九、提供具有我省我市产业特色的开发应用场景

对冰雪产业、现代农业、先进制造和成长型工业企业、特色旅游、城市管理、家居安防等,鼓励相关企业和部门单位提供创意设计产品应用场景。政府相关部门负责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对“三首”(首例、首套、首次)使用单位提供全使用运营周期的风险补助。

十、统筹“七大都市”建设,深化深哈专项合作

(一)共同牵头创设全国创意城市发展联盟

利用我市哈工大通信工程技术领先和深圳市5G技术领先优势,共同发起建立全国创意城市发展联盟,实现各加盟创意城市间的创意产业主管部门、各类创意企业之间的互联互通,逐步实现产业政策、规划、共性设备、技术与软件的实时有偿共享,实现加盟城市间创意信息、资本、人才的快速流动、共用或柔性使用,最终实现加盟城市间统一制度政策、统一管理模式、统一创意产业市场,实现开放、集聚、协同发展。利用建立城市联盟,构建统一标准的网络接入、联通、信息传递体系,确立该网络系统管理的利益生成模式。

(二)实施“外溢产业承接区”战略

利用市、区县(市)各类工业园区闲置地块,围绕“七大都市”建设,特别是先进制造、现代农业、冰雪文化及旅游产品领域,深化和创新深哈合作模式。争取国家和省的支持,也可定向争取与上海、佛山、东莞等市合作建设外溢产业承接区。由合作城市按照当地政策和模式自主管理承接区。

十一、实施差异化人才培养与引进战略

(一)建立创意设计人才分级引进体系

对创意核心人才、市场策划人才、经营管理人才采取一对一给予特优条件引进或寻求柔性合作借力方式引进,通过提供特优条件专向引进各二十名左右领军人才,初步将我市创意设计产业发展架构搭建起来。对于操作人才,借鉴前一期各城市抢人大战中的做法,综合出一套符合我市实际的系列政策组合,也可以采取对这部分毕业生购买就业的政策。

(二)注重创意设计人才教育培训

支持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利用行业和企业资源,加强与国内外著名设计专业院校的交流合作,建立创意设计高校教育实训基地,重点扶持大学、职业技术学院、高级技工学校、大学各研究生院等院校创意设计学科建设。

(三)完善创意设计人才再教育机制

聘请国内外知名设计师,每年不定期持续开展“创意设计大师班”活动。支持创意设计劳动技能培训机构发展,建立创意设计社会培训网络。

(四)研究建立创意设计人才资质认证体系

建立创意设计人才资质认证体系,实行人才引进、使用、培训的分类规范化管理,据此制定不同的人才政策,不断完善人才引进机制。

(五)鼓励创意设计人才的社会化建设

鼓励行业协会和行业龙头企业统筹规划本行业人力资源队伍建设。开展各种设计类技能大赛。

十二、夯实创意设计产业发展环境基础

(一)进一步提升欧陆城市风情和品质

我市大气、洋气的城市形象和欧陆风情在全国各城市中别具一格且有着较大影响,是宣传我市难得的“卖点”。我市一方面应继续提升城市欧式景观,提高交通、通信、互联网覆盖面和带宽速度等硬件水平和城市载体功能;一方面建设室内大型新奇特游艺设施,开创艺术沙龙、画廊、特色博物馆、咖啡吧、酒吧、先锋艺术影院、茶室等对青年人才友好的城市文化、娱乐、消遣环境。

(二)进一步塑造重商守信的城市性格

要深入社区、居民区,塑造全市重商、宽容、诚信、契约、文明、秩序、拥抱外地人的城市品格和气质,以吸引更多有创意的外埠年轻人入驻。

(三)进一步建立重才用才的制度环境

建设尊重人才、重用人才的企业文化和城市文化环境。有组织地探索建立各级各类单位唯德、唯才、唯能是举,让青年才俊脱颖而出的人事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