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原本就起源于传统农耕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具有先天的商业性。而衣食住行的体验性与旅游的体验性不谋而合,“非遗+旅游”水到渠成。

社会快速发展的当下,旅游项目出现不可避免的同质化现象。在游客纷纷追求在地化文化、差异化、独特性等旅游体验之时,非遗文化再挖掘、利用与创新变现为旅游提质升级提供了一种可借鉴的思路。

8月12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要得到有效保护,增强人民对非遗的参与感、认同感、获得感,进一步发挥非遗的服务作用。到2030年,非遗得到全面有效保护,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在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中的作用更加彰显。

未来,非遗要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加强经济协同、雄安新区建设、乡村振兴战略、新型城镇化等重大战略过程中的文化保护与传承与利用。

并且,在有效保护前提下,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深入挖掘乡村旅游消费潜力,支持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发展乡村旅游等业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机融入景区、度假区,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景区。鼓励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文艺创作和文创设计,提高品质和文化内涵。利用互联网平台,拓宽相关产品推广和销售渠道。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支持其产品和服务出口。

非遗+文旅产业迎来了新机遇。

非遗带来大能量

随着经济的发展,游客的对旅游产品的品质化要求更高,对差异化、独特性文化体验需求增多,而非遗恰好就是在地文化的展示。借助非遗文化,打造高品质旅游产品,提供多样的旅游体验项目。依赖文化服务,产生更多二次消费,降低目的地的对门票的依赖,促使目的地旅游产业健康良性发展。

文化自信、经济发展促使国潮兴起,90后00后逐渐成为消费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魅力独特的非遗文化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关注。据抖音数据显示,2021年抖音平台国家级非遗视频超过1.4亿个,比2020年数量增长188%,由此可见,年轻人对非遗文化的热爱情绪高涨,并且这种热度逐渐体现在非遗产品的购买与非遗项目的体验上。《2018年非遗大数据报告》显示,30岁以上的人更偏向于线下体验非遗产品与参与非遗旅游,女性更容易购买非遗产品。

上述数据都说明,“旅游+非遗”充满前景。

回望旅游,非遗融入到了旅游的方方面面,不仅仅与传统六要素相结合,还与“产学研”进一步融合。

01

非遗+食

苗族长桌宴、西安的羊肉泡馍、福建的佛跳墙等, “去一座城,吃最地道的美食”,特色非遗美食逐渐成为目的地闪亮的名片,成为地方文化的代表符号。挖掘自身美食文化,推出具有吸引力的美食产品,打造“此地独有”非遗美食盛宴,美食成为体验当地文化的重要途径。

02

非遗+住

民宿因其贴近当地生活受到住客喜欢,融入当地非遗文化的民宿为住客提供了浓郁地方风格的文化体验,比如婺源的花间堂、明训别院以及藏式风格明显的松赞酒店等。住宿空间为游客提供了沉浸式的文化体验感。

03

非遗+购

以往,旅游商品总给人一种没什么可买的印象。近年来,随着国潮复兴,非遗跨界,文创产品种类愈加丰富。与迪士尼、大鱼海棠联名的布鞋,昆剧造型的积木,与非遗艺术结合的文具产品等。各具特色的非遗产品丰富了生活的不同场景。不同景区的非遗产品的设计也避免了景区产品同质化的现象。同时,受益于抖音、快手等平台的传播,传统非遗产品也成为了时尚潮品。

04

非遗+娱

非遗戏剧展演、非遗手工艺制作、非遗节庆活动等都是旅游娱乐的一种展示,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体验到了与日常生活截然不同的氛围。并且,非遗文化不仅仅停留在眼睛观看,旅游的在地体验为游客提供了深层次接触的机会,使得非遗贴近大众的生活。各地不同的非遗文化活动也成为目的地独特的旅游标签。

05

非遗+学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研学旅游过程中,学玩体验于一体,既能深刻体验在地非遗文化又能学习相关传统文化知识。非遗技艺基地还可以与高校等建立校企合作基地,组织高校学生学习非遗技艺,将技艺融会贯通,应用到其他场景。非遗学习丰富了体验者的生活,为传承文化、树立文化自信打下良好的基础。

06

非遗+产

非遗工艺品本是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品,工业时代之后,许多非遗产品被机械制品取代,但是消费升级、追求质量、寻求创意的当下,非遗产品又逐渐回归日常生活,不再仅仅满足工具属性,具有审美属性、创意属性的非遗产品受到都市人群的青睐。产业化生产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比如贵州丹寨小镇的蜡染工艺、苗绣制品、海南东方市的黎锦制品、景德镇的瓷制品等,带动当地脱贫致富、产业兴旺的同时,非遗产品也成为了当地特色旅游商品,在旅游发展中起到了传播当地传统文化的作用。

07

非遗+研

非遗文化是悠久繁荣的历史文化见证者,由于生活环境的变化,部分非遗文化逐渐消失,但是在培育中华民族族源意识、历史观、价值观与民族的共同审美情趣上,非遗文化有着特别的精神聚合意义,因此,为了文化的传承与持续,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与时间竞赛,对非遗就行挖掘保护,采取非遗进课堂,培养非遗继承人等措施,对非遗文化进行研究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被保护、传承下来的非遗文化也成为了重要的旅游文化资源。

非遗+旅游”的探索模式远不止这些,还有非遗+博物馆,非遗+特色小镇,非遗+乡村旅游等模式。非遗文化以其所蕴含的丰富内容为旅游增添了趣味与深度。

案例链接

四川崇州道明竹艺村,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编技艺所在地。利用竹编技艺与竹文化,保护传承发展非遗技艺的同时,打造生活美学,提供一片供人心灵休憩的场所,旅游产业蓬勃发展。

道明竹艺村采取四大措施,将非遗技艺融入到村庄旅游与发展的方方面面。

01

小竹子具有大潜力,围绕非遗技艺,竹艺村打造了全方位旅游体验

竹艺村的网红建筑是“∞”建筑民宿竹里,依托竹编技艺打造特色民宿,搭配竹艺村周边的竹林、山水、非遗体验等,竹里民宿迅速走红网络,引得众多人打卡。

单纯一个民宿不能满足游客停留的需求,竹艺村在此基础上又打造了众多旅游体验项目:可以观赏竹编制品、也可以做独属自己的手工的竹艺博物馆,可以与众多艺术家交流的道明竹艺村艺术季,可以制作手工又能够放松度假的各类艺术家小院,可以看书、休闲的青年旅社等,依托自然环境还可以去竹林禅思、听风、竹下饮酒饮茶体验古人禅意生活等,特色竹艺制品的销售,联合高校开展校企合作,联合中小学开展研学活动,艺术展览与交流活动等,竹艺村可以满足不通人群的旅游需求。

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竹艺村正是通过非遗竹艺产业打造了一个令人放松的竹园乌托邦,民宿、餐饮、文化、展览等业态的引入,打造了完整的生活空间与度假目的地。竹艺村可以观赏美景与竹艺产品,可以参与竹编制作,全身心沉浸体验,在其中享受生活。

02

小竹子蕴含大文化,传承非遗文化,竹元素成为竹艺村出圈的文化标签

竹艺村坚持保护和传承川西林盘的建筑形态和文化底蕴,以竹元素为本底通过文化创意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有机链接,建成“国际范、天府味、竹编韵”的现代新中式非遗林盘景区。

竹艺村建筑甚至登上了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作为“中国民间艺术(竹编)之乡”的代表,向世界传递中国村落之美。

在提升村容村貌的同时,保持当地建筑风格,将非遗元素融入到方方面面,既提高了建筑的美观度又打造了别具一格的风格,同时体现当地特色、传承在地文化,为到来的人提供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特色鲜明的休闲目的地。

03

小竹子创造大产业,竹编产业为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动力

田园牧歌式生活氛围与良好的生态环境带来游客的同时,竹艺村也通过扶持竹编技艺打造更多产业,二三产业融合,为村庄后续经济发展与旅游发展提供持续的动能。

培育壮大竹艺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竹艺村竹编文创合作社、竹艺村旅游合作社,对传统竹编产品进行提档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

构建“竹编艺术文创集聚区+四大文创产业板块+N个特色文创产业发展平台”的“1+4+N”文创产业发展格局,建成“竹艺村道明竹编”创客基地、竹艺工坊、丁知竹非物质文化研习所、竹艺博物馆等,吸引“新居民”来此生活、创业,打造更大的平台以供更多外来游客体验竹编技艺等。

创意带来订单,越来越多的居民返乡重操竹编旧业,村民工作室与工坊也成为外地游客体验竹编技艺的平台与竹编产品展示的平台。村庄有产业,也可以吸引更多热爱竹艺的人来此置业。村庄有旅游资源,村庄有生活氛围,充满活力的村庄吸引力更多喜欢田园生活的游客的到来。

04

小竹子制造大潮流,非遗价值吸引人才聚集,帮助村庄创造更好发展机会

与高校开展合作,吸引“新村民”, 打造理想生活艺术村,延长旅游产业链条,非遗技艺助力竹艺村由普通村庄成为拥有创造价值的美丽乡村。

中央美院助力竹艺村竹编技艺发展,同时,双方开展校企合作计划,美院学生在实践中为竹编技艺提供新思想、新技艺。引入艺术家、工作室、民宿品牌及其他商业业态,打造村庄时尚、年轻的品味与生活氛围,提供更多的旅游体验,延伸产旅游业链并提高艺术品位。吸引村民返乡,尤其是懂创意、懂运营、爱创造的年轻人,比如与父亲创办竹编创意馆的80后非遗传承人丁春梅等,继承传统并创新产品。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非遗竹编产业带来更多文化类展览与活动,艺术与生活的融合也为村庄带来独特的气质,吸引更多都市人群来到村庄探索。

“非遗要走进生活”,竹艺村做到了。技艺的传承,新创意的产生,外来游客的体验参与,使得竹编技艺浸润村庄的方方面面,为当地旅游发展,产业繁荣打下基础。

从竹艺村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出,竹编非遗技艺在村庄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如果说网红民宿是其外在的表现,那么非遗技艺就是竹艺村的内在底蕴。竹编技艺不仅没有在商业的进程中失去特色,反而以其自身价值推动了村庄的发展。通过非遗创造,盘活竹编技艺,赋予传统技艺更多艺术品属性,提升竹编制品的价值。拥有价值吸引到了新村民,新村民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推广价值,带动了旅游发展。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打造了村庄的新未来,为乡村振兴的实现提供动能。

非遗与旅游互相促进,非遗不仅仅是点缀,更是旅游发展的重要推手。

结 语

非遗是重要的旅游吸引物,旅游是非遗活态保护传承发扬的重要手段。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不仅仅是在旅游活动中增加非遗文化的展示,也不仅仅在旅游商品中增加非遗元素。深度挖掘非遗文化,借助非遗自身的势能,为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提供助力,让旅游产品拥有更高的品质,也更能实现非遗“在发展中保护”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