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发展已推动了数年,各地参与创建的积极性很高,有的也取得了较明显成绩。全域旅游作为新时期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新理念、新要求、新目标,需要持久性地加以贯彻实践。创建达标只是阶段性的工作目标,作为一项新的发展理念,则需要长期贯彻实施,只有“永远在路上”,全域旅游发展方式才能确立。如何把创建与理念有机地结合,自始至终地以这种理念去推动创建,推动旅游产业更好地发展,才能避免短期行为和急功近利。基于此,全域旅游的更好发展应强调以下几点:

一、坚持融入全局性战略

旅游业经过几十年发展,已是关乎国计民生的战略性支柱产业。要更好地发挥其关联性、融合性、拉动性强的产业优势,就只有把它充分地融入全局性发展战略,作为促进发展、扩大消费、盘活资源、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乡村振兴、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组建党政领导牵头的旅游决策协调机构,构建旅游产业发展的指挥、协调、保障机制。关键是要运转高效、决策管用。

建立覆盖旅游相关门的综合性工作机制,从全域范围统筹协调政策对接、协作配合、发展保障。重要的是将工作协作与发展建树,纳入年度考核范围。

编制多规合一的全域旅游规划,做好与城乡建设、土地利用、古城保护、交通等规划有效衔接,把旅游发展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使之真正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力量。

二、坚持全产业的市场主导

全域旅游作为一项发展战略,借助行政手段去贯彻有其必要性,但在做产品、做市场、做运营的相关领域,则必须强调以市场机制为主导。这也是遵循旅游发展基本规律,推进旅游供给侧改革,坚决转变旅游发展方式。

坚持以市场机制为主导。以前,行业内对以市场为主导还是以政府为主导,存在较普遍的模糊认识。自党的十四大决定发展市场经济以后,资源配置就由市场发挥基础性作用,因此,旅游产业发展坚持市场主导是毫无疑义的。当然,在旅游发展的整体谋划、推动、统筹、协调和保障方面,政府行政力量的作用是不可缺少的,但不能替代市场机制的主导作用。

把满足游客需求作为出发点。这就是市场主导原则的集中体现。在进行旅游项目的开发决策前,应该先去做充分的市场调研。目前,一些全域旅游规划的共性问题是,讲资源、讲设计、讲开发,头头是道;但市场研究普遍不深不透,对游客需求和市场需求了解不够。

突出抓好领衔性项目。也称作核心性项目、拳头性产品,对中远程游客富有知名度和较大魅力。这类产品在一个市县为数不多,也就是一两项,应集中精力抓好提升、包装和促销,如向顶级或国家称号的攀升,应努力去争取,但不宜把此类举措普遍化、扩大化。

树立绩效第一的观念。旅游作为一项产业,必须强调投入产出,没有绩效、绩效不好的项目,不管其投资规模是多大,不管是什么等级和桂冠,都算不得是好项目。全域旅游创建达标以后,有没有看得见的绩效,这也是一个检验的标尺,如老产品焕发青春、网红产品不断涌现、回头客明显增加、游客总量大幅攀升、旅游经济收益明显加速。否则,即使创建达标了,也不能说较好地贯彻了全域旅游发展理念。

三、坚持全方位改善供给侧

更好地满足广大游客的需求,是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目的。它所提出的从“景点旅游”向“全域目的地旅游”转变,就是搞好旅游供给侧的改革。任何一个地方搞创建,都应该把这个问题放在重要位置。

摈弃过分倚重景区的理念。从一些地方做的全域旅游规划看,对发展现状中的问题关注不多,针对性解决问题的对策不明显,仍旧在大力开发景区、做大项目,看不出很多转型发展的迹象,也就显示不出参与创建的基本特征。这种过于倚重景区开发的创建方式,应该尽量予以摈弃,否则就是穿了新鞋还在走老路,旅游供给侧的改革就是一句空话。

逐步完善旅游产品的结构。解决产品结构过于单一问题,推动旅游消费逐步转型,是促进产业升级的发展需要。要通过梳理业态现状,找准产品薄弱环节,优化发展要素配置,逐步健全景点观光、文化体验、休闲度假、康体养生等产品结构,才能更好地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

引领旅游消费习惯。既要积极引领游客的消费惯性,也要加强产品创新设计,只有将两个方面结合在一起,旅游供给侧才能得以改善。比如一些海滨旅游项目本应属于休闲度假产品,但在观光思维的惯性下,也被作为观光产品加以销售,变成了“看日出、洗海澡、吃蛤蜊”的一日游项目。这就属于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拓展和改善旅游环境。全域旅游的出发点是打破景区的界限,将旅游环境开放化,使旅游环境与社会公共环境共享共融。许多地方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提升了公共空间服务的人性化,改善了宜居宜游环境,大大方便了居民和游客。

四、坚持全产业要素提升

一个地方发展全域旅游,除了完成达标性的创建要求,还应努力健全产业要素体系,并尽量将这些要素提升到较高水平。只有如此,全域旅游才能既“全”起来,又好起来。

配齐产业要素,弥补短板或空缺。这是全域旅游发展的基础性要求。有一些开展创建的市县,旅游发展基础较薄弱,历史欠账较多,如交通接驳不顺畅,高水平的酒店较少,购物基本没有特色,旅游娱乐也是缺项,在这样基础上开展的创建,达标只是弥补了短板,要想旅游产业实现较好发展,必须不能停下提升的脚步。

丰富产业要素,提升要素配置。这是满足游客多元化需求的需要。不少地级市没有五星级酒店、没有高档次的主题酒店、度假酒店、精品酒店和民宿,就决定了很难迎来高端客源。同样,夜间旅游项目的丰匮,也直接关乎游客的停留和过夜。

加强辅助要素改善,积极营造旅游氛围。全域旅游的题中之义,应不限于产业要素的提升,还要涉及方方面面。例如,城镇天际线、街巷外貌、市井集市、美化亮化等,这都关乎目的地的旅游氛围。

持之以恒的培育,循序渐进的改善。任何旅游目的地的成熟,都需要较长的培育打造过程。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创建,可以弥补旅游发展的一些短板,但对处于旅游温冷地带的地方来说,还有一段较长的差距需要缩短。因此,创建示范区只是第一段,未来的路程还需要按照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去走下去,才能实现那个未竟的发展目标。

五、坚持全域性配置资源

全域性配置资源,首先是更新旅游资源的概念。以往的旅游开发,比较偏重景观性资源;全域旅游的资源观则有所创新和拓展,凡是对游客有吸引力、且可以开发利用的就是旅游资源。这便拓展了旅游资源的类别与空间。全域性配置资源,就应依照这个概念去组织:

根据市场需求丰富产品类型,打破偏重观光游的传统思路。这样去做,并非轻而易举。从一些全域旅游的规划看,多数规划文本仍把观光性景区作为开发重点,开列出从5A到3A的长长名单,非景观性的资源开发则重视不够。

按照大旅游的发展思路,从更宽广领域去争取支撑旅游发展条件。例如,旅游厕所的达标足配,休闲座椅的足量安放,宜居宜游场所的拓展,都需要打破传统旅游的界限。

突破旅游行业的传统边界,积极融合开发其它资源。通过实施“旅游+”或“+旅游”,开发其它行业的一些资源。

如何让全域旅游创建的效应持续下去?这是值得全行业都去关注的一个课题。全域旅游要取得扩大性的成效,就得深刻汲取以往发展经验和教训,不能创建达标了就停歇下来,而是要把握全域旅游的精髓和理念,多来几次“回头看”或把创建活动不断地升级,让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深深植根于旅游发展的沃土,直到中国建成世界旅游强国之日。